李鸿章,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的风云变幻紧紧相连。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到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再到经历甲午战争,他几乎参与了那个时代所有重大事件。然而,他在史书和世人口中却常常饱受争议,尤其因为在清廷屡屡战败后,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多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马关条约》。在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全国舆论的矛头几乎全都指向他,使得他失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他担任了长达二十五年的职务。
然而,李鸿章的仕途并未因此彻底终结。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加冕,清廷派他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此时大清的外交策略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往的“以夷制夷”,逐渐转向“结强为援”。因此,李鸿章此行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庆典访问,他还趁机展开了横跨多个国家的外交活动。在访问俄国之后,他又相继访问了包括德国在内的八个国家。在德国,他与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留下合影,因而也被外界称作“东方的俾斯麦”,这一称呼流传至今。
在这些国家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对美国的访问。李鸿章于同年抵达美国,不同于国内民众对他多有指责与谩骂,美国社会却给予了他极高的关注和热情接待。许多美国民众出于好奇涌上街头,场面十分壮观,从当时留下的老照片中便可看出迎接的人群熙熙攘攘。大量华侨同样前来迎接,有人甚至行跪拜之礼。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到处悬挂着大清的龙旗,街头气氛宛如过大年一般热闹。
李鸿章走到哪里几乎都会引起轰动,因民众的热情过度高涨,当地警方甚至不得不进行交通管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美国人误解了他的装束——他身穿代表官阶的黄马褂,而黄色在中国象征皇权,普通百姓自然知其含义。然而西方人却不明就里,以为这是皇帝专属的御服,加之又看到华侨跪拜,许多人误以为大清皇帝亲临美国。一些记者甚至为了博取眼球,给新闻起上了“慈禧下嫁李鸿章”的荒诞标题,若是慈禧太后得知,恐怕会震怒不已。
在美国,他受到了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的亲自接待。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总统会晤来自中国的外交特使。事实上,李鸿章与格罗弗早有交情。早在1879年,格罗弗在卸任后便携妻子环游世界,途径中国时正是李鸿章接待了他们。此番再见,称得上是“老友重逢”。格罗弗临别之际,还向李鸿章提出建议,鼓励清廷效仿日本,积极通商,以图强盛。遗憾的是,这样的远见即便李鸿章个人赞同,僵化的清廷也不可能真正采纳。五年后,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再度惨败,证明了改革滞后的恶果。
李鸿章与格罗弗的会晤在提交国书后还进行了半小时的秘密谈话,随后是隆重的国宴。按照《纽约时报》的报道,这是比照接待国宾的最高规格来筹办的,连请柬都是特制的,与在华盛顿接待其他国家元首时的规格无异。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十分鲜明,美国官员一律身着西装革履,而李鸿章则仍然穿着大清传统服饰。
尽管身处异国,李鸿章却毫不自卑,他以特有的稳重气度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好感。一位记者曾评价他:“他的面庞带有一种慈祥之气,双眼明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从不显得骄矜。”最后一张影像中,他与美国将军卢杰同坐,画面之外,还有美国国务卿诺克赫尔以及李鸿章随行的翻译陪同。由此可见,李鸿章虽历经非议,却依然凭借个人风采与外交手腕,在晚清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身影。